二等奖作品
干在当下,赢在未来!
作者 邓穆昆
此时此刻,站在这个台上的我是幸福的。这份幸福,厚植于多年夯基垒台的生动实践,惊艳于一尺一锤奠定了幸福工程地质中心的厚实基底。此时此刻,我又倍感压力,这份压力源自于新形势下创先争优的使命重担,我怕讲不好新时代资源所人的奋斗故事!
回顾过去的三年,工程地质中心从调整班子之初的积贫积弱,一路栉风沐雨到如今初具规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行业效应,离不开这样一群最可爱的资源所人……
部门良性发展,关键在制度。2020年10月,新任班子成员临危受命:在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坚信“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坚持“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实干精神,深入上任后的第一个勘察项目现场调查研究,总结了部门面临的困难现状,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动员大会,从“大局观、奉献意识、规矩意识、团队精神、经营管理、专业提升”等领域开展了全面的认知更新,并部署了“先易后难、以老带新、以专带精”的工作路线,以主任和总工领头,每天梳理项目一线反馈上来的具体问题,逐项分解落实,让职工从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认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地质中心三年来的发展,见证了每一个职工能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变成办公之所!在三年内完成了超1.3亿元的产值,收到了来自铁四院、福建院等甲方的十几封表扬信。
这些成绩也是大家一笔一划辛苦绘制出来的血汗蓝图。“荆棘满身浑不知,灰尘满面泥作装”,这是我们工程地质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具有钢铁意志的证据。我们每个人就像一片片的瓦,折叠好了就可以遮风挡雨,任何地方出现任何问题,都将使得我们的房子灌入冬春的寒风,涌入夏秋的冷雨。而这片瓦,就是我们工程地质中心每一个人的名片,也是我们的座右铭,它将闪耀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芒。
我们的主要工作大都在省外,常年与亲人分离,虽苦在心里,但我们始终信仰“一心为公、服务为民”的力量。
遭遇极限挑战,关键在坚守。朱昆峰同志,担任四川省彭州到汶川龙门山隧道勘察的项目负责人。该隧道总长23.8km,沿着回龙沟布设。回龙沟也是汶川大地震时解放军拟定救援路线的备选方案之一,却因地形陡峭,滑坡、泥石流、崩塌极其发育,无法通行而放弃。我们的工作就在这条深沟里,山内毒虫遍地,松散滚石堆积,局部气候晴雨变幻无常,加之无通讯信号,项目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的评审和修改就历经了5次,采购了卫星电话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项目历时2年完成。该同志一直蹲守现场,经常徒步进出近二十公里,进行各项地质调查及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两年来回家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出来,手脚经常被砺石割伤,浑身布满被毒虫叮咬的肿块。而那时,家里的老父亲却正被癌症缠身折磨,他依然坚守岗位,时常因担心家人而难以入眠。
全面推进工作,关键在担当。李振同志,在新班子调整以来,殚精竭力,勤勉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心为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短短两年内完成了近两千万元的项目。这些成果,都是用无数个日夜苦干出来的!他不但认真履职尽责,也十分乐意带领同事,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是一个有担当的优秀共产党员。
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人才。为满足当前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引进了以谭伟、康鑫、张艳伟等为代表的具有开拓精神及先进理念的人才团队。谭伟同志是从甲方单位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引进过来,具有较全面的工程地质工作经验和眼界,主持并圆满完成了“广西硕龙”“广西玉蒲”“云南丽维”“甘肃河海”“四川川汶”“云南乌东德翻坝”等大型复杂的线路勘察及水文、岩溶、地灾等各项专项工作,开创了我院勘察项目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建立了与中交公规院的合作并赢得了持久的信任;第一次参与了黄土地区的线路勘察,培养了更全面的技术水平;第一次进入了云南金沙江南岸麻风病村地区完成了知名设计院名下勘察院都无法顺利完成的乌东德翻坝公路项目!这些年轻人长期居于野外,熬夜工作。给我们中心带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融入了全国各地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使我们工程地质中心在云贵川等西南地区线路勘察市场中脱颖而出,打响了“湖南工勘”的金字招牌。
这些故事,在工程地质中心还有很多很多,印证了资源所领导班子深思熟虑后的高瞻远瞩,同时也印证着一个迎难而上、不怕苦、不怕累的集体,可以从零开始,逐步筑牢我们的基石,强化我们的堡垒,为资源所这个大家庭增光添彩!
我们回首过去,不忘初心;我们立足当下,不负韶华;我们展望未来,明日可期!我坚信工程地质中心的明天会更好,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的明天会更好!